秦楚網訊(十堰日報)記者 趙清 葉楚榕 報道:垃圾分類、光盤行動、綠色出行……從機關到學校,從餐館到家庭,環保、節約、低碳的價值理念已在十堰深入人心。
近年來,我市緊緊圍繞建設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定位,堅持從小處著眼、從細節入手,以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引領城市文明新風尚,讓市民群眾成為文明創建的參與者、受益者,取得了良好成效。
環保低碳成共識
“鼓勵探索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互聯網、移動端 App等技術手段,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相關產業發展,實現垃圾分類全過程數字服務、智慧監管。”在《十堰市民綠色低碳生活行為規范》意見征集活動中,網友洪女士建議。
今年2月下旬,我市圍繞衣、食、住、行等十大方面,制訂《十堰市民綠色低碳生活行為規范》,面向社會廣泛征集意見建議,市民群眾累計提出意見建議300余條。
走進鄖西縣關防鄉沙溝村,空氣清新,萬木吐翠,村莊干凈、整潔、有序,舒適的環境讓人心曠神怡。每天早上一起床,村民王少財就把屋里屋外打掃干凈、收拾整齊,然后把垃圾分類裝好,等待清運員上門收。該村將垃圾分類寫進村規民約,建立長效激勵機制,引導形成“少數帶多數、先進帶后進、小手拉大手、一片帶整村”良好氛圍,實現垃圾“隨手扔”向“隨手分”轉變,“沙溝經驗”在全市推廣,越來越多的市民成為垃圾分類的宣傳員和踐行者。
為進一步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我市利用節能宣傳周、世界環境日等活動載體,廣泛開展綠色生活方式宣傳教育活動,引導市民時時處處弘揚生態文明新風尚。
光盤行動成習慣
嚴查餐飲服務經營者是否主動提醒消費者理性點餐;飯店醒目位置張貼擺放“適量點餐、避免浪費”等標識……一系列舉措助推“光盤行動”落到實處,讓“舌尖上的節約”成為人們的日常習慣。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培養孩子們的節約意識至關重要。全市教育系統積極開展“光盤行動、從我做起”系列主題教育活動,推廣餐桌文明禮儀,倡導節約用餐行為。
在鄖陽區第二中學食堂門口,老師將各種學習用品獎勵給把盤子里的食物吃干凈的學生,引導他們愛惜糧食、文明用餐。
“餐桌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廣大市民、餐飲經營者積極響應、共同發力,讓健康生活理念深入人心。愛惜糧食、科學點餐、理性消費,做“光盤行動”的倡導者,已成為廣大市民的共識。
保護環境成自覺
群眾生活的“幸福指數”和綠水青山的“生態顏值”息息相關。常年生活在十堰的人們,對天藍、水綠、山青的感受格外真切。
“十堰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了。”今年70歲的市民李大爺深有感觸地說,“每天沿著百二河散散步,抬頭能看見藍天白云,心情特別舒暢。”
“做忠實守井人,打造國家級清潔水源地。”在去年世界環境日十堰分會場活動啟動儀式上,22名學生代表組成的環保志愿者隊伍莊嚴宣誓。
“先掃房前屋后,再掃馬路、清理垃圾……”茅箭區大川鎮大川村人人動手扮靚村莊。“河道垃圾沒了,馬路干凈整潔,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清潔行動中來。”村干部徐小紅說。
我市大力倡導低碳、循環、可持續發展理念,“十堰藍”“十堰綠”已成為城市最亮麗的底色。今年2月18日,位于十堰經濟技術開發區的東風小康十堰空港工廠光伏電站項目一期正式并網發電。該項目年可發電4000萬千瓦時,年均減排二氧化碳3萬噸、氮氧化物5000噸。
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綠色低碳,家家助力。我市累計投資12億余元,對1641個村莊開展環境綜合整治,引導村民爭做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的宣傳者、參與者、推動者。“人們過去‘盼溫飽’,現在‘盼環保’,從思想上轉變就能在行動中踐行。”市民王志平說。
綠色出行成風尚
沐浴著暖暖的陽光,騎行在大街小巷;乘坐新能源公交車,讓私家車“休個假”;步行上班,喚醒一天的能量……眼下,綠色生活理念正不斷融入城市發展、百姓生活,綠色出行成為越來越多人的行動自覺。
“我出門基本是騎行,既環保又鍛煉身體。”市民周磊告訴記者,他還經常與“騎友”相約在節假日長途騎行,做綠色生活的倡導者。
記者從市車管所了解到,2022年全市新上牌的3.7萬輛載客汽車中,新能源汽車達5162輛,每7輛載客汽車中就有一輛是新能源汽車。今年截至目前,全市新上戶新能源汽車906輛,平均每天20輛。
為鼓勵引導市民綠色出行,我市引進哈啰、美團、青桔三家共享單車運營商,投放近2萬輛單車,為市民提供便捷低碳出行服務。2022年,市城市公交集團有限公司投資1億余元,更新新能源公交車150臺,年均減少碳排放量4300余噸。
綠色出行是城市交通發展的方向,契合綠色低碳發展示范區建設目標。我市積極推動綠色低碳生活方式融入文明實踐、文明培育、文明創建,市民對綠色出行的認同感、獲得感持續增強,綠色出行之路越走越寬。